您现在: 首页 > 记者之家
新春走基层|重庆日报李星婷:唯有“走转改”才能写出鲜活动人的报道
2018-03-02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对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蒋兴良教授有所了解。他从1985年开始就致力于冰雪灾害、雷电天气等极端天气下的输电工程研究,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野外工作者”“科技创新争先人物”等称号,并在2015年、2017年两度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效增选候选人。

   关于蒋兴良的报道,也陆续见诸报端。因此我知道,蒋教授一年有1/3的时间在野外工作,他有10多年的春节,分别在贵州六盘水、青藏高原、湖南雪峰山度过。

   雪峰山,是蒋兴良建立的全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站所在地。这里海拔高达1500米,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为覆冰时节、每年雨雾天气超过200天……因此是进行电网覆冰观测的绝佳地点。

   自2008年开始建站以来,蒋兴良有8个春节都在山上度过。今年,则是继2008年之后,全国遭遇的又一次较强冰雪灾害天气,多个省市的铁塔和电网,或倒塌,或短路。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在今年春节,我也去山上过?与蒋教授一起,观察、记录他的工作?而且,以前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根据蒋教授的叙述写作,我能不能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用体验式报道,写出不同的新意?

   2月11日晚,我与蒋教授一起抵达雪峰山开始驻地采访。那段时间里,我看到蒋教授自己动手,一块瓦一块瓦地搭建房屋门前的屋檐;我还跟着蒋教授和工人们,去荆棘丛生的山坡中寻找水源;晚上,我则聆听工人们讲述这些年来,蒋教授如何带领博士、研究生们,如同燕子啄泥筑巢般,一砖一瓦地建起这个覆冰站;我还在茫茫的雨雾中、在1至2度的天气里,站上整整一天,观看蒋教授一遍一遍地做冰闪电绝缘试验……

   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年初三(2月18日)晚,当晚风雨大作,覆冰站用于风力发电以及观测风机覆冰的风力发电机,因为油箱漏油不转了。由于担心第二天降温结冰处理不了,蒋教授带着一名工作人员紧急前往处理。

李星婷(左四)采访风机维修工作

   油箱在风机顶部,这个300千瓦的风机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风机,高达34米,内部有垂直的悬梯通达顶部。

   我听说,很多人都未曾上去过,但56岁的蒋教授经常上去,做监测、记录等工作。

   我心里清楚,我一定、必须跟着蒋教授爬上去,才能写好这篇报道!尽管头一天,我未能攀爬成功。

   在蒋教授的鼓励和带领下,我不无艰难、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最终大家顺利撤下来。

   在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艰难的攀爬、以及在风雨飘摇的机舱顶部和蒋教授他们一起工作……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升华。因为,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勇气,也坚定了自己扎实的采访作风。

当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跟蒋教授爬上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一文,详实记录了我跟随蒋教授爬上风机工作的整个过程,朴实动情。该文不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广为传播,也登上了2月20日《重庆日报》的头版头条。

    而在为期一周多的蹲点采访过程中,我也深深明白,只有坚持“走转改”,才能写出鲜活、动人的好新闻。今后,我将持续关注蒋教授在雪峰山的工作,也会将此次采访中的收获,运用到今后每一次采访中。

  (来源:重庆日报)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