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记者之家
中国记协: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0-06-01 

编者按 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探索与实践,为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借鉴。与此同时,在新媒体队伍建设方面,一些新闻媒体尚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入、组织架构不够科学、人才结构不够平衡、专业能力不够适应、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短板。下一步,需在培养培育人才、搭建平台舞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加快推动人才队伍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一支守初心、尽使命、有责任、强“四力”的新媒体队伍。

 

补齐转型短板 锻造全媒人才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中国记协新媒体队伍建设调研组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对新时代加快新媒体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根本遵循。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新闻界的桥梁纽带,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中国记协的职责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记协提出“真正建成‘记者之家’”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中国记协当前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结合中国记协职能定位,2019年下半年,中国记协新媒体队伍建设调研组就加强新时代新媒体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力求找准痛点难点,分类提出解决之道,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的转型升级。调研面向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采取发函书面征集材料、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共收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央视网、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长城新媒体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等17家新闻媒体的书面材料,收集来自一线记者的问卷400份,与人民网、新华社、央视网、人民政协网、中青在线、辽宁日报社、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广西视听客户端等12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新媒体编辑记者代表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了中国青年报社、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封面传媒等18家新闻媒体,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五大短板待补齐

调研发现,新闻媒体在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加快人才转型升级上,亟待补齐五大短板:

1.思想认识不够深入。有的新闻媒体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认识、思考还不够深入,对互联网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不够到位。

2.组织架构不够科学。有的新闻媒体部门设置不够科学,难以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有的新闻媒体目前还处在物理融合阶段,还未真正实现化学融合,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新媒体部门单打独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

3.人才结构不够平衡。有的新闻媒体缺乏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媒体团队领导人才;新媒体团队人员主要集中在内容生产与运营上,社交媒体互动、用户生产内容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创新等专职岗位人才比较紧缺;新媒体队伍存在年龄老化、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

4.专业能力不够适应。有的新闻媒体现有采编队伍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技能、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上明显不适应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运营的要求;对“四全媒体”“一体化”等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尚不能从全媒体视角去审视、谋划、落实各项工作,距离“全媒型”人才队伍还有不小的距离。

5.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有的新闻媒体由于资金有限,在新媒体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投入不足;相对于新媒体岗位技能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有的新闻媒体对新媒体岗位的薪酬待遇与其他岗位没有拉开应有的差距,新媒体编辑记者获得感不强;有的新闻媒体鼓励采编人员优先为新媒体供稿,但又属于“业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职岗位的工作。

另外,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还面临了一些外部困难和挑战。比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融合发展如何统筹协同、主流媒体主办的新媒体与政府部门主办的政务新媒体如何统筹协同、省级媒体及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何统筹协同等问题,直接影响新闻媒体把准融合的方向,也影响了新媒体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另外,主流新闻媒体事业单位和国企性质造成其运作存在与市场化不相适应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在户口、工作居住证办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也直接影响新媒体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

二、转型升级正当时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转型升级、融为一体。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体人才队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新闻媒体在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不断推进、实践不断刷新。

1.加强培养培育,助推新媒体队伍成长成才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新媒体队伍建设,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加速转型发展,根本途径还在于培养使用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加速推进新媒体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有益经验。

以政治引导提升思想认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落实推进党课教育,采取集中教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领导宣讲和专家辅导相结合、定期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坚守政治信仰、坚定理想追求,提升新媒体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央视网明确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前提和指标,确保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正确。

以专业引领加强传承培育。一些新媒体发挥高级职位员工组织影响力,积极主动对新员工“传帮带”,逐步形成明星兼职师资队伍和有效知识传承体系。如,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实行青年导师制,建立青年导师评价体系,打通部门界限,促进内部交流,提升业务氛围。封面传媒以技术引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技术人才嫁接到内容、产品、运营等各个团队中,打造“技术+”新团队,帮助团队实现转型。

以培训引路提升全媒技能。对标“四全媒体”,不少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都设立了专门培训项目,定期邀请业界、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对从业人员进行新媒体思维、新媒体技能、新媒体技术等全方位培训。如,中国日报社“CD学堂”、广东经视“麓湖大学”、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大学”、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赣云学院”、辽宁日报“新闻讲堂”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还积极“走出去”,拓展全媒体人才国际视野。2015年以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每年赴国外组织媒体融合创新培训班,遴选骨干人才赴英美著名高校和知名媒体参访学习,已有200余人接受培训。

2.搭建平台舞台,力促新媒体人才创新创造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许多新闻媒体加大融合发展力度,通过工作室、项目制等创新形式,为新媒体人才创新创造创优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支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媒体人才成长的环境,以新媒体事业发展促进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以组织优化激发协同创新。天津市创新设立海河传媒中心,领导架构“六合一”,撤销4个正局级和2个副局级机构,整合为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个行政指挥系统、一个宣传策划中心。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17个压缩至57个。同时,扶持了中心内部工作室、区融媒体中心工作室、高校工作室等190个工作室,吸引95后、0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参与新媒体内容生产。光明日报设立“光明的故事”等若干编委会直属办公室,实现了短视频品牌栏目“光明的故事”的机制化生产。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广泛征集、公开选拔的基础上,确定了集团首批12个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激发员工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以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配置。中国日报社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人才招聘、培养上,优先满足新媒体方面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工作实际与员工个人意愿,支持新媒体思维和技能较为突出的人员转岗,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以开放引进提供施展机会。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一些传统媒体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适时迭代,成为转型发展的掣肘。为此,不少新闻媒体精准聚焦短板,加强移动端技术等类型人才的引进,为新媒体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机会。2017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首次以项目制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等高端人才。目前,这些人才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津云新媒体集团积极尝试服务外包、劳务派遣、员工荐贤等一系列新举措,招募更多更适合的人才。长城新媒体集团通过网络招聘、高校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引进全媒体编辑记者、技术研发、技术运维等人员150余人,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3.创新体制机制,激励新媒体团队提质增效

不少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上向新媒体人才倾斜,以强化全媒体、全渠道评估为“指挥棒”,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实用的新媒体人才考评激励体系,帮助新媒体人才脱颖而出,大展拳脚、大显身手,推动采编团队加快转型,力促主力军向互联网主阵地转移。

以全媒考核倒逼转型提速。中国青年报社2018年11月出台《关于移动主战场采编绩效考核指标及考评办法的修订意见(试行)》,全社“一盘棋”,明确了“移动优先”的全媒体稿件评价体系,以及“融合精品”奖等加权奖项,引导激励采编人员加快向全媒体编辑记者转型。中国日报社优化全媒体绩效考核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采编人员在客户端、网站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发稿的积极性。2019年采编人员月人均绩效较2018年提高约10%,全媒体工作量月均提高25%,各平台全媒体稿件报道质量和数量稳步提升。宁夏日报社以融合度、贡献率、创新性等为重要指标,探索建立与报网端微一体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与分配体系,所有采编岗位绩效考核都要与报、网、端、微平台工作量挂钩,对融合形成倒逼。

以多元指标形成有效引导。央视网强调采编、运营以及技术保障等岗位都要围绕用户需求设置KPI,以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员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牢牢把握新媒体发展的关键环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封面传媒等多家新闻媒体将更多的内部评奖指标向移动端、融媒体产品倾斜,推出月度、年度排行榜,以及短视频、创意互动等多个专项奖,鼓励新媒体内容生产创新创优。

以职级挂钩畅通晋升通道。针对新媒体人才队伍年轻、素质高、成长快的特点,多家新闻媒体在原有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双职级通道基础上,增加以日常业绩表现为晋升依据的绩效职级通道,绩效职级与薪酬挂钩,拓展员工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如,湖南红网出台《红网采编人员职业技术阶梯设置和评定办法》,2018年聘任30名首席、资深、主力序列记者和编辑,有效激励了员工。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通过星级员工评定,打造专业序列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按照年度评定,实行动态管理,十星级员工岗位薪酬甚至能与集团总经理相比。

以股权激励增强团队活力。事业留人,也需待遇留人。股权激励,成为一种更有黏性、更可持久的物质激励方式。人民网于2020年3月推出股权激励计划,首批授予共计259人,占员工总数的9.11%,包括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关键内容、技术、经营、管理支持等骨干,并适当向采编和技术人员倾斜。股权激励这种新的激励形式,有利于增强新媒体活力,激发新媒体人动力,推进新媒体事业发展。

上述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的探索与实践,为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借鉴。下一步,针对转型短板,各新闻单位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在加强培养培育人才、搭建平台舞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加快推动人才队伍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全媒人才队伍。

三、加强引导需创新

根据中央批准的《中国记协深化改革方案》和修订后的中国记协章程,中国记协新增了“加强对新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联系、服务和引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职能内容,并于2018年7月27日成立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成为团结引领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重要抓手。针对本次新媒体队伍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新闻媒体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记协及其所属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特别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紧扣新闻主业,紧盯内容建设,紧抓队伍建设,紧推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服务引导能力,努力推动守初心、尽使命、有责任、强“四力”的新媒体队伍建设。

1.抓好教育培训切入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一年多来,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深化新媒体采编人员教育培训,推动新媒体采编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落到实处。下一步,中国记协将按照“四向四做”、增强“四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新媒体青年编辑记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的培训,特别要突出培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推动相关培训取得实效。

2.抓住行业自律突破点,进一步增强正面引导。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期间,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倡议”,积极引导新媒体及新媒体工作者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下一步,中国记协将积极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作用,拓展新渠道,探索新机制,加大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突出问题的评议力度,助推新媒体队伍建设,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将适时举办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经验交流活动,推进中国新媒体联合公益行动等,推动新媒体工作者积极参与文明实践、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及社会治理行动。

3.抓实内容建设增长点,进一步激发精品生产。中国新闻奖早在2006年就设立网络新闻奖项,2018年新增媒体融合奖项,更好地发挥新闻评奖的示范作用,激励新媒体工作者创新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创作更多更好精品佳作,让更多优秀的新媒体人才脱颖而出。中国记协将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以推进新媒体内容建设,撬动新媒体队伍建设。结合中国新闻奖评选,用好媒体融合奖项评奖成果,树好新媒体内容建设风向标;结合编辑出版中国新媒体年鉴、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等专项工作,深入挖掘、有力引导,让新媒体队伍建设更加突出新闻主业、注重内容主导;结合举办中国新媒体大会,突出精品建设、推动队伍建设,激发新媒体精品的创作力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京原路8号)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