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有一个特殊现象,一些代表、委员拿着自拍杆直播上会,变身“自媒体”,内容“没有中间商”地直达大众。
跟着代表、委员的镜头,两会上很多细节被直播:出行前的行李箱、飞机上的集体照、驻地的医药包……或许屏幕有点儿抖动,背景音有点儿嘈杂,但内容一手,还配着“地方普通话”的生动解说。
李君自称四川代表团的“半个记者”,他随拍随发。在大巴车上,他“采访”其他人大代表,拉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和网友打招呼,称赞他为抗疫作出的贡献,又和四川省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邹自景坐在一起,介绍上会小组安排。
截至发稿前,李君已经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发布了10条短视频,涨粉好几万,最多的一条点赞量1.4万。在评论中,有网友点赞问好,也有人反映问题,希望他能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评论区成了热闹的“云议政”场地。一个网友评论李君的短视频:“你要为农民说公道话,人老了干不了活怎么办?独生子女上有4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压力很大,咋办呢?”
作为四川省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他平时就拍摄村里的状况,记录老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比记者更有优势的是,“我跟他们很熟悉,能拍到他们最自然的状态,让大家看到真实而美好的新农村。”
今年两会召开之前,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请大家每晚关注李书记的直播间,了解两会信息”,他还教了不少老人如何看直播。他准备两会期间每天晚上都直播,传递两会的一手信息。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现代化,基层干部也在探索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以前,传递最新两会信息都要等李君回到四川后再线下开会,“村里老人孩子多,走路来开会都要四五十分钟,也不安全,这样躺在床上就可以看会了,而且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能及时关注。”更何况,这样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
四川代表团另一位在网上直播参会过程的代表徐萍是95后,她的短视频有快节奏的剪辑,还配有音乐。这都是她利用上会间隙一个人自拍自剪自发布的,新型传播方式触达更广泛,精美的短视频得到更多年轻人关注。
徐萍习惯了“云上生活”。疫情期间,她在网上办“云艺展”,为宅在家的民众端上艺术大餐。在她看来,年轻人关注国家大事,这种方式可以拉近“高大上”的两会和普通年轻人的距离。
两会是舆论场,每年代表、委员在会上的发声都备受关注。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两会缩减了场内人数,进场记者也受限,鼓励视频采访。没想到,这切中公众当下的获取信息习惯,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临行之前,江苏代表团的90后代表李楠楠被政府、媒体、其他代表委员等各种人拜托,希望她能在两会上帮忙拍摄一些照片和素材。为了更好的视频效果,有媒体主动借给她补光灯。在不影响纪律的情况下,她欣然接受,并在朋友圈内笑称:“不一样的两会,我成了一名主播。”
这是李楠楠第三次上两会。她明显感觉到,随团记者和工作人员少了,但自拍杆多了,驻地的网络在晚上也有点儿卡。往年她都在会场或房间内接受采访,晚上九点后基本没有采访了,但今年不同,她晚上22时还在通过视频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自己平时也会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发照片和短视频,没想到年轻人的“必备技能”让她成了代表团内的“红人”。不少年纪大的代表向她求助如何录制视频,有些代表还问她:“怎么使用美颜?”
“以前记者采访比较中规中矩,但代表委员自己拍摄的内容多了一些生活内容,会带来新鲜的感觉。”她觉得这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会拓展年轻人的视野,促使他们关注和了解两会。正如她自己,也是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后,才更深刻地理解两会的意义。
两会开幕,代表委员的自媒体直播仍然继续,会场内也设立了网络视频采访间。多位代表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积极在网上发声,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的建议,履行好代表职责,传递出更多真实的两会声音。
在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在过去一年多,全国政协丰富了协商形式,把协商从会场延伸到网上。
一方面,对远程协商会作出机制性安排,另一方面,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推出48个主题议政群,把协商从会场延伸到网上,拓展委员参与面,增强履职便利度,打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协商平台初见成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