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首页 > 记者之家
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2021-06-21 

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开展“学党史、践初心、强‘四力’”主题采访纪行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丰富新闻战线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 6月7日至11日,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学党史、践初心、强‘四力’”为主题,组织省内媒体编辑、记者代表走进四平市、梅河口市、通化市、靖宇县、集安市、临江市等地,探寻红色印记,接受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四战四平:诠释英雄含义

  在四平市,采访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追寻英烈的足迹,走进他们辉煌的精神世界。

  四平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全面展示全国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军队四战四平的历史。四平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占地近20万平方米,主要建有四战四平烈士纪念碑、英烈事迹展览馆、无名烈士合葬墓、烈士英名录碑廊、单体烈士墓、烈士碑林等纪念设施,陵园内安葬着1万多名为四平解放和建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

  四战四平是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四平市)的四次作战。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90余万人次,双方均投入精锐部队,鼎力相夺,攻守进退,几易其手。最终,东北民主联军夺取战略要地四平,为阻敌北进、推迟全面内战、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争取了宝贵时间,为组织辽沈决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四战四平用激烈的较量,锻造出人民军队的钢筋铁骨,用巨大的牺牲谱写出革命烈士的泣天长歌,在漫天战火中诠释了英雄的含义,英烈们用血肉铺就了通往解放的光明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共计伤亡4万余人,其中牺牲近2万人,约占东北解放战争牺牲烈士总数的2/5,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无论英雄们是否留下名字,后代们不会忘记。在四平烈士陵园,所有的长明灯都是当地群众捐赠的。据统计,近年来,四平烈士陵园年均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群众40余万人次,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

  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战日寇

  在通化市,采访团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缅怀杨靖宇将军,重温抗联历史,追忆峥嵘岁月。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通化市浑江东岸的靖宇山上,由杨靖宇烈士陵园和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组成,是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杨靖宇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地。杨靖宇烈士陵园是中共党内最大的个人陵园,占地2万平方米,由五座古典建筑组成,正殿为陵堂和墓室,两侧的偏殿为杨靖宇将军生平业绩展室。墓室内的民族式棺柩内安葬着杨靖宇将军的遗首和遗骨,摆放着1958年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高级将领以及杨靖宇将军的战友敬献的花圈和题词。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是半地下护坡式建筑,与陵园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图片、实物等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敌,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的场景,诠释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精神和光辉业绩。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学生时代,杨靖宇就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6年7月,杨靖宇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年仅35岁。残暴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没有一粒粮食。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杨靖宇烈士陵园,一群红色义务小讲解员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的目光。小讲解员们来自通化市各小学,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最大的不过十一二岁,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义务宣讲,弘扬“靖宇精神”。他们的讲解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让瞻仰者从鲜活的党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抗美援朝第一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响起之时,很多人脑海中都能浮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跨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在集安市,采访团走近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追忆中国好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距集安市区约10公里,是我国对朝鲜三大铁路桥之一。大桥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桥体为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铁路桥上方建有钢架花梁。

  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部队先期从鸭绿江铁路大桥秘密赴朝进行敌情侦查。1950年10月19日起,42万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17.2万名随军担架队员,从鸭绿江铁路大桥进入朝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鸭绿江铁路大桥始终是祖国向朝鲜输送给养的大动脉,人员、弹药、武器从这里昼夜不停地输往前线,经过的列车数量最多时达50余列次/天。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止,列车经鸭绿江铁路大桥共向朝鲜运输部队及军用物资75908列次,运送筑路材料15810列次,其他往返51782列次,其中运送伤员回国达18.2万人。

  从1950年11月中旬起,美军对中朝边境疯狂轰炸,在中国志愿军战士的保护和抢修下,鸭绿江铁路大桥从未中断,是祖国向前线输送给养的“大动脉”,成为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庄严的集安口岸国门和铁道旁,仍保留着一座4层碉堡,在碉堡的外墙上,美军战机扫射轰炸时留下的弹孔清晰可见。

  参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红色教育基地,回顾抗美援朝革命历史,聆听抗美援朝革命故事,重温那段峥嵘的红色岁月。国门前展示的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生动呈现了革命先辈恪守初心、勇担使命、为国为民、忠诚履职的历史画面和光辉历程

  四保临江:拉开辽沈战役序幕

  在临江市,采访团来到陈云旧居纪念馆、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受红色脉动。

  陈云旧居纪念馆建筑面积177平方米,展厅面积133平方米。馆内通过大量珍贵图片和实物,详细介绍了陈云同志在临江工作的经历。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47年,其前身是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馆内展有大量珍贵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

  1946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在占领东北所有大中城市后,以10万兵力分三路四次向我南满根据地临江大举进攻。1946年11月,东北局派陈云、肖劲光同志到临江,陈云任中共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肖劲光任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任副司令员。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在陈云、肖劲光、肖华等同志的带领下,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四纵队和辽南独立一师、辽宁军区独立二师、安东独立三师以及南满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东北局制定的“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战略方针,依托临江、长白、抚松、靖宇等4县的狭小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108天的“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先后四次打退大规模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四战四捷的伟大胜利,使东北战场实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从而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对全国的解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记者手记:

  一段又一段红色历史,穿越光阴岁月,回声不绝,召唤着人们倾听它的深情述说,体会它的英雄情怀,传承它的爱国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踏着先烈们的足迹走过,回首再望,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而是一张张生动的面容,一个个跃动的生命。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甘愿付出生命;为了让别人获得幸福,他们甘愿归于沉寂。他们的精神,穿透历史,点燃后人的热血;他们的信仰,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灵魂;他们的英名,如他们为之献身的这片辽阔深厚的黑土地一般——不朽!

        (来源:延边日报)

主办: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协办:南方新闻网

Copyright 2013 www.gd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记协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 备案号:粤ICP备1307212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